万一保险网,保险资料下载

2015至2021年我国城乡居民死亡状况分析8页.pdf

  • 更新时间:2025-03-11
  • 资料大小:2.42MB
  • 资料性质:授权资料
  • 上传者:wanyiwang
详情请看 会员类别或者 付款方式
    
内容页右侧
资料部分图片和文字内容:

2015-2021年我国城乡居民死亡状况分析:趋势、差异与公共卫生启示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和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城乡居民健康状况与死亡模式发生了显著变化。2015-2021年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从10.1%上升至14.2%,疾病谱从以传染病为主转向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基于《中国死因监测数据集》和《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系统分析城乡居民死亡率变化趋势、死因构成及城乡性别差异,为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和制定精准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数据来源

 

城乡居民死亡数据:涵盖2015-2021年全国153个城市辖区和378个县的数据,排除港、澳、台地区。

人口结构数据:采用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作为标化基数。

疾病分类

依据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第10版(ICD-10),将死因分为19大类,重点关注传染病、慢性病(如心脏病、恶性肿瘤)、母婴疾病及伤害等。

 

统计指标

 

粗死亡率(CMR):反映整体死亡风险。

标化死亡率(SMR):消除人口年龄结构差异后的死亡率比较。

年均变化百分比(AAPC):衡量死亡率随时间变化的速率。

χ²检验:用于比较城乡、性别间的死亡率差异。

三、主要研究结果

(一)死亡率总体趋势

粗死亡率上升,标化死亡率下降

 

城市居民年均粗死亡率从615.65/10万升至644.99/10万(AAPC=0.71%),标化死亡率从590.30/10万降至598.59/10万(AAPC=-4.16%)。

农村居民年均粗死亡率从662.95/10万升至743.51/10万(AAPC=1.54%),标化死亡率从693.56/10万降至712.34/10万(AAPC=-1.95%)。

城乡差异显著:农村粗死亡率(693.31/10万)和标化死亡率(748.67/10万)始终高于城市(P<0.001)。

性别差异突出

 

男性年均粗死亡率(765.15/10万)和标化死亡率(895.45/10万)均高于女性(574.01/10万、565.41/10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

年龄驱动效应:死亡率随年龄增长呈“U型”曲线,5-9岁最低,40岁后快速上升,城乡和性别趋势一致。

(二)重点人群死亡率变化

母婴与儿童群体

 

新生儿死亡率从2015年的8.1‰降至2021年的5.3‰(AAPC=-9.02%)。

婴儿死亡率从11.7‰降至7.9‰(AAPC=-7.71%)。

城乡差距缩小:农村婴儿死亡率下降速度(AAPC=-8.34%)快于城市(-7.10%)。

孕产妇死亡率

 

城乡孕产妇死亡率均显著下降(AAPC=-3.67%),但农村地区仍高于城市(χ²=101.718P<0.001)。

(三)死因构成分析

慢性病主导死亡模式

 

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和损伤中毒占据前五位,合计占城乡死亡人数的85.87%(城市)和87.35%(农村)。

恶性肿瘤威胁加剧:城市和农村恶性肿瘤死亡率分别从172.4/10万升至198.6/10万、143.2/10万升至167.3/10万(年均增幅3.2%4.1%)。

传染病防控成效显著

 

传染病死亡率从2015年的58.6/10万降至2021年的42.1/10万,下降幅度达28.2%

但呼吸道结核病和寄生虫病仍需关注,农村地区感染性疾病死亡率高于城市(χ²=30,570.094P<0.001)。

四、讨论与政策启示

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健康不平等

 

农村居民死亡率长期高于城市,主因包括医疗资源不足、经济条件限制及健康素养较低。例如,农村地区每千人口执业医师数仅为城市的38%2021年数据)。

政策建议:加大农村公共卫生投入,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建立城乡联动的慢性病管理体系。

慢性病防控成为核心挑战

 

心血管疾病、癌症等慢性病的高发与老龄化、生活方式改变密切相关。需通过健康教育、早期筛查和规范化治疗降低疾病负担。

创新方向:推广“保险+健康管理”模式,将慢性病管理纳入商业保险范畴,增强个人防护动力。

性别差异与社会行为因素

 

男性死亡率较高与吸烟、酗酒等高风险行为密切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男性吸烟率高达50.5%,远高于女性的21.2%

干预策略:针对男性群体开展精准健康宣教,强化职业健康保护政策。

母婴健康服务的优化空间

 

尽管孕产妇死亡率大幅下降,但农村地区仍面临基层医疗能力薄弱、高危孕妇转诊不及时等问题。

改进措施:完善三级妇幼保健网络,加强产前筛查和危急重症救治能力。

五、结论

2015-2021年间,我国城乡居民死亡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标化死亡率下降,表明人口老龄化对死亡率的影响被医疗技术进步部分抵消。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主要致死原因,城乡、性别和年龄差异显著。未来需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加强慢性病防控、完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推动健康中国战略落地,实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目标。

您为本资料打几分?评价可得2积分。积分有什么用?请看 这里
用 户 名:
 已登录
评论内容:
完善左边的评价,这会帮到更多的用户,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已输入0个字,评价五个字以上方可成功提交。50字以上优质评价可额外得10分
以下是对"2015至2021年我国城乡居民死亡状况分析8页.pdf "的评论
关于我们 | 广告合作 | 会员类别 | 文件上传 | 法律声明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付款方式 嘉兴开锁公司

全国统一客服热线 :400-000-1696 客服时间:8:30-22:30  betway电话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浙江君度律师事务所 刘玉军律师 
必威官方网站备用网站 必威体育大厅 浙公网安备 33040202000163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