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积极发展健康保险,将健康中国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赋予新时代新征程上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新的任务使命。可以说,人民健康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走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健康治理道路,更好地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健康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
一、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是实现健康中国的重要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部署“三医”协同发展时,将医疗保障制度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分体现了在医保“三角四方”关系中,医疗健康费用支付方对
供需双方医疗和就医行为的重要影响,这将进一步推动医疗保障制度从“被动
支付”向“战略购买”转变。当前,我国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框架基本形成(见图1)。基本医保作为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主体,坚持广覆盖、保基本,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其筹资上升空间逐渐缩小。商业健康保险作为基本医保的重要补充,能够在基本医保保障范围之外、保障水平之上提供进一步保障,可以满足人民群众更高水平的保障需要。《“十四五”全民医疗保障规划》提出,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以推动中国特色医疗保障制度更加成熟定型为主线,加快建设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明确提出支持商业保险机构开发与基本医保相衔接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就是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保障需求,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商业健康保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亟待推进
当前,在我国卫生总费用支出中个人现金支出占比约为27.6%(OECD国家平均在15%以下),群众自付医疗费用负担仍相对较重。同时,商业健康保险保障水平较低,2022年其赔付支出为3600亿元,仅占全国卫生总费用支出的5.3%(德国、加拿大、法国等国家商业健康保险赔付支出占比在10%以上),说明其功能作用发挥不足(见图2、图3)。过去十年,我国商业健康保险保持了较快增长,但保险密度和深度仍远低于发达国家。2022年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保险密度为613元/人,而德国等成熟市场保险密度为3000~4000元/人;保险深度为0.72%,仍处于较低水平;且存在供需不适配,产品同质化,险种结构失衡,与医疗、医药融合不足等诸多“痛点”,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医疗保障和健康服务需求。
(一)老龄化进程加速,失能风险快速增加,护理需求凸显
2022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19.8%,人口老龄化国情被概括为“三最”(数量最多、速度最快、应对任务最重),其中失能、半失能人数超过4400万人。据预测,到2030年我国失能老龄人口或将超过7700万人,平均失能期达到7.44年(见图4)。
全国统一客服热线 :400-000-1696客服时间:8:30-22:30 betway电话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浙江君度律师事务所刘玉军律师
必威官方网站备用网站 必威体育大厅浙公网安备 330402020001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