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底结束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这也是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第一次提及“养老金融”。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胡继晔新近出版的这本《全生命周期养老金融》(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北京,2023年)是养老金融领域的少有的个人专著,正好为做好养老金融这篇大文章增添力作。
1994 年,世界银行在总结各国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三支柱养老金的理念,即政府主导的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雇主主导的第二支柱职业年金、个人自愿建立的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2005年,世界银行又将三支柱扩展为五支柱。由于养老金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对投资收益的巨大依赖,养老金投资资本市场获取高额收益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第二、第三支柱多为积累型养老金,员工从年轻时开始投入,直到退休后才领取,时间跨度长,养老金成为资本市场上的“长钱”。作为“长钱”的养老金与市场上其他“短钱”不同,它追求的不是短期回报,而是在可控风险条件下的长期合理回报。这就对资产管理者提出了新挑战,也给他们带来了新机遇。随着全球养老金规模不断增长,养老金已从资本市场的参与者变为资本市场的压舱石和稳定器。
在一些高收入国家,养老金与资本市场形成了良性循环,作为“长钱”的养老金助力了资本市场健康发展,资本市场利用这个“长钱”进行高科技的风险投资,助力了经济成长,同时也给养老金带来高回报。在这个高新技术风起云涌的时代,养老金推动了资本市场的发展,资本市场回馈了养老金。当资本市场波动时,作为“长钱”是不会轻易离开的。因为,政府对企业养老金的提取有政策限制,不允许轻易退出;金融机构也不会因为担心参与者“挤兑”养老金而主动退出。两种力量同时发力,养老金起到了稳定资本市场的作用。
上面所述的关于养老金体系,以及其与资本市场的互动,构成了养老金金融的内容。但是老龄化社会不仅要求有养老金体系,还带来了对老年人的金融服务需求。对一般劳动者而言,在退出劳动力队伍的那一刻,是人生财富的高峰,不仅有养老金,而且有积累一生的金融资产与非金融资产。按照储蓄生命周期理论,从退休到离世是人们资产消耗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理财能力会下降,特别是那些失能失智、失独或者无后代的老人,其对老年金融服务需要更迫切。这就意味着帮助老人打理金融资产以保障其晚年的资金需要是养老金融需要关注的另一个重要领域。可以看出,在老龄化社会,人们从跨入职业生涯的第一天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离不开养老金融,这就构成了胡继晔教授在这本书中所论述的“全生命周期的养老金融”。
不仅如此,在中国,针对快速的老龄化还提出了养老产业金融概念,即金融如何支持养老产业的发展。在发达国家,这个问题并不显著。有两个原因:一是其老龄化速度很慢,对老年人的各种需求,市场有足够多的时间作出反应;二是发达国家的金融系统发达,有各种金融手段支持养老产业的发展。中国则不同:一是老龄化发展速度快,特别是今后30 年,每年上一个台阶;二是金融体系欠发达,养老产业,特别是轻资产的养老服务业很难得到金融支持。这就是笔者在2015年 12月发起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时,提出的养老金融在中国应当包括养老金金融、养老服务金融和养老产业金融三部分的初衷。
全国统一客服热线 :400-000-1696客服时间:8:30-22:30 betway电话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浙江君度律师事务所刘玉军律师
必威官方网站备用网站 必威体育大厅浙公网安备 330402020001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