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10月30日至31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明确指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由养老金融50人论坛秘书长董克用教授领衔的团队于2016年提出,养老金融是指为了应对老龄化挑战,围绕着社会成员的各种养老需求所进行的金融活动的总和,包括养老金金融、养老服务金融、养老产业金融三部分。其中,养老产业金融指的是为与养老相关产业提供投融资支持的金融活动,其目标是通过金融支持养老产业的发展,为国民养老提供服务保障。
本期《养老金融评论》重点关注如下内容:养老金融50人论坛核心成员、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吴玉韶教授分享关于养老产业发展的思考;养老金融50人论坛特邀研究员、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战略发展部研究分析处处长娄飞鹏提出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金融服务助力;养老金融50人论坛常务副秘书长、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施文凯分享中国养老产业金融发展业态研究;养老金融50人论坛特邀成员、北京星剑康养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乌丹星提出稳妥推进基本养老服务需要守牢四项工作原则;养老金融50人论坛特邀研究员、湖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阳义南教授分析优化社区居家医养结合的社会保障支持衔接问题,以飨读者。
从2013年起,国家对养老服务高度重视,政策频出。既说明重视重要,也说明新领域很复杂很难,社会高度关注,取得巨大成绩,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是,由于是新业态,时间短,问题不少,养老究竟是事业化还是产业化发展需要认真总结反思。
中国的养老在供需两侧上存在着较大的认知偏差。养老作为三大民生之一,一直以来与教育、医疗发展的轨迹相似,重事业轻产业。然而中国老龄化的速度和中国老人的绝对数量带来的社会性问题是政府、市场、社会任何单一力量都无法解决的。养老与医疗和教育相比,可以并且应该勇于提出产业化发展方向。
现阶段养老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在需求侧上,特殊时期收入低消费意愿低老年群体导致事业需求高产业需求低,因此养老产业发展迟缓。同时供给侧上,居家养老服务产业还没有成型的模式,离成熟定型还有很长路要走。产业发展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上中下游不衔接不配套,导致服务、产品断层。
在政策上,养老服务政策很多,但更多是事业视角,产业视角政策不多,一些地方事业过强抑制了产业发展。尤其是产业发展关键要素支持政策,如土地、金融、人才等没有根本性突破。产业发展基础性工作很薄弱,比如产业概念、统计数据、标准规范、评估等标准类别少且难以落实。
针对以上问题,首先应建立适度可持续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厘清政府与市场社会的责任边界,厘清事业和产业边界,为市场化养老服务让渡更多的发展空间。老龄化危机,危在事业,机在产业,养老要勇于提出产业化发展。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看似事业,其实也是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政策。
其次,应出台养老产业培育和扶持专项政策。现在养老服务概念宽泛,政策目标不聚焦,重点不突出,力量分散。应从完善顶层设计,从促进产业良性发展﹐从促进要素有效配置,制定专项培育扶持政策。坚持以机构为支撑,重点培育扶持三类机构:一是照护服务专业机构,二是居家特别是上门服务专业机构,三是连锁服务机构。要制定养老服务招投标专门办法,让真正有实力、专业化、连锁化企业中标。
全国统一客服热线 :400-000-1696 客服时间:8:30-22:30 betway电话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浙江君度律师事务所 刘玉军律师
必威官方网站备用网站 必威体育大厅 浙公网安备 33040202000163号